找到相关内容694篇,用时4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禅与自在解脱》--艾雅·凯玛著,陈锦书译(4)

    的天性了。忿怒,虽然还是出现,但不再具有重要性和威胁性,因为我们已经学会去改变了。  若能抑忿发,  如止急行车,  是名善御者,  余为执缰人。  ——《》忿怒品第二二  忿怒并不必要总是强烈...政治、不谈论他人,而是讨论解脱之。这些善知识,是出现在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有一次阿难——佛陀的堂弟和侍者——对佛陀说: “世尊,善知识是神圣生活的一半。”佛陀说:“并非如此。阿难,善知识是神圣生活...

    艾雅·凯玛著,陈锦书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01364516.html
  • 佛学心理学的智慧

    嗔心就会解决吗?嗔心只有增加事态的严重,这样想一想,就会冷静下来,不要动那些无用的嗔心。南传《》说:“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忍是很不容易的,心上一把刀,唯有难忍能忍,...心啊!”有一佛偈说得好:“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我们的心是一座充满宝藏的灵山,储藏着无比丰富的资源,而众生愚痴,不知道开采自性的宝藏,反而舍本逐末,向外寻找...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24264653.html
  • 自我观念的症结

    的主体性”(“:)。到了新出的经典时,才建立了依于五蕴之无我说;即我们的存在,系由色、受、想、行、识五个集聚而成立,认为任何处都没有“我”的“实体”。在部派佛教时代,这个见解也被承袭。这个时代...作为俨判佛教和印度其他宗教思想的漂帜。而佛教与其他宗教教义的主要不同点,是在于三一法印—的提出,所谓:一切行无常;一切行是苦;和一切无我等三大原则,其中尤以二切法无我”的观念,一直都成为被强调的重点...

    黄俊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11165040.html
  • 中国佛教的孝道思想

    功能。中国佛教孝道观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向“善”。《》要求“履仁行慈,博爱济众”,《分别善恶所起》要求“用谏晓事,善心好意,敬事尊老,礼节兼备”,要“视人之善,犹己之善;视己之善,犹人之善”。随着...“孝养”、“孝敬”,这是佛教的“小孝”;以德报父母恩、显亲扬名在世人看来是人生最大的孝,但在佛教中不过是“中孝”;佛教重视出世间和出世之孝,即要以“道”报父母恩,以佛法开导父母,令父母接受佛法而一起...

    刘立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42365212.html
  • 周叔迦:中国佛教史(1)

    作用的。此外还有维祇难和竺律炎同由西域到武昌,维祇难在武昌译出《》,这是学习佛教的人门典籍,所说都是修善的基本法则。由于支谦、康僧会大弘义解,所以佛教在东吴受到知识分子的重视。相传中书令阚泽曾舍宅...故事。其后支谦在吴国也写《菩萨连梵呗》三契,是根据《无量寿经》和《中本起》写的,应当是歌咏弥陀和释迦的法曲,康僧会也造有《泥洹梵呗》一契,是根据双卷《泥洹经》写的。这种歌咏佛德或佛传的法曲,在弘传...

    周叔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43265220.html
  • 中国佛教哲学佛教于汉代传人中国

    自然迁移,人不可能与房屋共存亡。这一比喻早见于三国支谦所译《》,其谓“如人一身居,去其故室中,神以形为庐,形坏神不亡。精神居形躯,犹雀藏器中,器破雀飞去,身坏神逝去”,虽不能说是新出,却有新意。...成唯识论掌中枢耍》卷一指出:  合及论,阐提有三:一断善根,二大悲,三无性。起现行性,有因有果,由此三人及前四性四分别。一因成果不成,谓大悲阐提;二果成因不成,谓有性断善阐提。三因果俱不成,谓无性阐提...

    徐文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44465235.html
  • 部派时代的解脱观

    ,不但息灭人人共感的身苦,亦复吹散人各不同的心苦,是以涅槃解脱,除了众苦尽灭,实在没有其他可说的,如以为还有个什么可说,那就不是真证解脱涅槃。佛在说:“信佛陀言教,得满悦比丘,灭有为...在余中,其体是最极殊胜的,所以涅槃有体实是应无可疑的。同时佛在中曾这样说:“苾刍当知,定有无生,此若无者,生死众苦,应无尽期,由有无生,乃至广说”。中说的无生,就是指的...

    演培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61065953.html
  • 论诗禅交涉--以唐诗为考察重心

    分类。(注6)其中与诗歌最有关系的是便於记忆和传诵的韵文偈颂。《》一类的经典就是以韵文的“说法警句”为首,再配以散文故事的行文方式。佛典中系有大量的这种韵散并行的体裁,其...偈颂”(注2)的面貌出现,中国诗歌的数篇幅乃至由抒情主体过渡到叙述与说理形态的变化,也正是诗禅之间相互影响、交汇、合流的痕迹,因此,我们可以说诗禅交涉是中国文化史上除“格义&...

    萧丽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30266321.html
  • 内院佛学五科讲习纲要讲记

    一毗昙科。毗昙即阿毗达磨,乃佛说法之一分也。此乃限定佛说范围,拘泥文字,声闻学为之主也。此科本籍,为《》,者,佛无著述而由弟子辈传诵之佛说也,文成颂体,取便记诵(见《杂阿含》)。然此久佚不传,小乘各家乃各有其所宗之,一一前後增益,开为《阿含》。後来所传《》,又由各家从《阿含》辑出者,极不一致(汉译《阿含》亦仅一家所传)。从《》,知佛说宗旨,实为一心。是义漠传《》不明,...

    吕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83066678.html
  • 永明延寿“禅净双修”之探讨

     《》云。若学诸三昧。是动非是褝。心随境界生。云何名为定。(卷上、九六三下)   《起信论》云。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乃至于一切时一切处。所 有众善随己堪能。 ...、强调凡夫可依佛的本愿力往生而成就无上佛道之依他力救济的净土思想。道绰(五六二―六四五)以“末约时被机观”唱导名号度生,虽一生造恶若得临终十念亦能往生净土之。善导(六一三―六八一)依《观无量寿经》...

    洪樱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95767355.html